新聞資訊
news站在瑪爾擋水電站大壩上,極目遠眺,原本洶涌咆哮的黃河水變得溫順起來,成群的雄鷹在天上自由自在地翱翔,碧波萬頃的庫區仿佛一面鏡子,晶瑩剔透、熠熠生輝。
數千米長的地下洞室群,在右岸的紅色山體中蜿蜒前行,最終匯聚到水電站的核心部位:地下廠房。在寬大明亮的地下廠房里,5臺巨大的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在強大水流的沖擊下飛速轉動,清潔能源正源源不斷地送往千家萬戶,點亮萬家燈火。
中國能建葛洲壩二公司承建的瑪爾擋水電站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上游約5千米的黃河干流上,這座黃河流域海拔最高的水電站,是國家實施“西電東送”和“青電入豫”的骨干電源點,也是國家和青海省重點能源項目。該電站總裝機232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73.04億千瓦時,可滿足182.5萬個年用電量為4000千瓦時的家庭用電需求,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2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16萬噸,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抽水蓄能、光伏、風力發電及化學儲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為推動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起到了積極作用。
攻堅克難,爭分奪秒干出“能建速度”
瑪爾擋水電站地處平均海拔3300米的高原地區,冬季漫長且寒冷,每年冬季長達6個月,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攝氏度,氧氣含量更是只有內地的60%,惡劣的條件導致設備的工作效率和勞動者的體能嚴重下降。
幾經停工的瑪爾擋水電站,終于在2021年4月正式全面復工復產。業主國家能源集團定下了“2024年3月首臺機組投產發電”的目標,工期異常緊張,在當時看來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此,中國能建葛洲壩二公司建設者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把嚴寒的冬歇期轉變為施工的攻堅期,僅用兩年時間就挖出了數千米長的地下洞室群,以及相當于25層樓高、可容納41架波音737客機的地下廠房,多次刷新了同類工程建設新紀錄,成功助推瑪爾擋水電站下閘蓄水、首臺機組投產發電等重大節點目標按期實現,干出了“能建速度”。
“真的沒想到,我們只用了32個月,就完成了進水塔、泄洪放空洞等施工任務。毫不夸張地說,瑪爾擋水電站的建設速度在水電工程領域是絕無僅有的”,黨支部書記、項目經理邱長華興奮地談到。
——提前56天完成了國內在建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地下廠房開挖;
——首臺機組提前3天澆筑至發電機層并向機電安裝標交面,創造了同規模地下廠房13.5個月完成土建向機電安裝交面新速度;
——巖錨梁澆筑質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僅用43天完成泄洪放空洞弧形閘門安裝及二期混凝土澆筑,較計劃工期縮短137天;
——年產混凝土73.6萬方,連續5個月平均超8萬方,創同類工程混凝土生產歷史新紀錄。
“能建速度”也引來了各大主流媒體的爭先報道。“兩年時間開鑿出48個地下洞室群”“高峰時,每天要進行28次爆破”這是央視《大國建造》第二季第二集《地下之弦》對中國能建葛洲壩建設者參與瑪爾擋水電站建設成就的介紹。
三年來,面對高寒高海拔、缺氧嚴重的惡劣環境,中國能建葛洲壩二公司項目管理團隊沒有退縮,他們迎難而上、沖鋒在前,充分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鐵軍精神,團結奮進、攻堅克難,與天地搏斗,與時間賽跑,與疫情抗爭,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現實”,用汗水和智慧鑄就藏區“明珠”。
自主創新,突破高寒水電施工難題
面對高寒高海拔、施工難度大、材料運輸難、天氣晴雨多變、氧氣稀薄以及人員機械降效嚴重等多種不利因素,中國能建葛洲壩二公司項目管理團隊革新觀念、自主創新,研發新技術、運用新工藝、采用新設備,突破了高原高寒地區水電建設施工諸多難題,極大地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質量,為我國同類型地區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建設經驗和技術成果。
作為水電站關鍵性工程的巖錨梁,是地下廠房最關鍵承重部位,其巖臺寬度僅有1.1米,在這個連人轉身都略顯局促的空間里,要完成這項集光面爆破、錨固技術、應力應變和位移測量技術等于一體的施工任務,其技術要求猶如在廠房的巖壁上“繡花”。
為此,中國能建葛洲壩二公司項目管理團隊摸索出一套“獨門絕技”。項目管理團隊組建QC攻關小組,鉆研新技術新工法,先后提出了4種施工方案,組織4隊成員同時進行1:1仿真工藝對比試驗,通過一個個技術革新、發明創造攻克了溫差大、地質結構復雜等系列難題,最終巖錨梁開挖獲評“質量樣板部位”,澆筑僅用29天完成,外觀達到“鏡面”免裝修水準。
在瑪爾擋水電站建設過程中,這種技術革新創造的例子數不勝數。“除進水塔混凝土澆筑采取‘搭棚子’‘蓋被子’傳統技術外,項目管理團隊還針對性地研發了砂石系統‘干+濕’組織工藝,拌和系統保溫技術;積極應用‘超前預錨固’‘巖臺下拐點保護’以及泄洪放空洞弧形閘門安裝采用‘大型臺車+同步液壓系統+胎膜’全新工藝;進水塔澆筑創新采用定型鋼模板及液壓爬升模板、伸縮式布料機、胎帶機、長臂反鏟等設備,運用‘門塔機+吊罐’‘天泵+ 地泵’‘天泵+布料機聯合入倉’‘溜管+旋轉滑槽’等多種入倉手段,確保了進水塔按期封頂,為下閘蓄水打下堅實基礎。”項目部總工程師張瑜表示。
經過中國能建葛洲壩建設者不懈努力,各種創新技術不斷涌現,其中《地下廠房施工棧道》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QC課題《降低人工砂石粉含量》獲2024年四川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與監理協會二類成果獎。
黨建引領,以高質量黨建賦能項目建設
為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項目部黨支部深入落實“七抓”工程,運用“黨建+”思維,大力開展“6+N”模式深化“創崗建區”活動。
黨支部以部室為單位設立黨員責任區,組建起“后勤服務”“攻堅克難”“安全護航”“物資保障”“提質創優”“經營創效”六大責任區,引導責任區圍繞中心工作開展項目履約、商務經營、技術攻關等。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及時成立黨員先鋒隊、黨員突擊隊,讓黨員成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排頭兵”和“頂梁柱”,做到關鍵崗位有黨員領著,關鍵環節有黨員把著、關鍵時刻有黨員頂著,充分發揮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推動工作、促進生產經營的示范引領作用,為項目順利履約提供堅強保障。
在眾多生動實踐的案例中,擔任項目部綜合隊隊長的金仕衛,他就如同一面旗幟,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雪域高原默默堅守了十年,以實干擔當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金隊長,3283平臺配電柜沒有電了。”“金師傅,前方調度室水池沒有水了,你去看看是不是水管又凍住了。”金仕衛的身影總是奔波在各個工區之間,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救火隊員”,哪里有需要,就會出現在哪里。
在瑪爾擋工地上,不管是現場的施工隊還是其他參建單位,甚至監理、業主他們都知道,葛洲壩有個“金班組”,班組里有個“金隊長”,只要前方水電有什么事,找他準能馬上解決問題。
作為整個水電站工地上公認的“金師傅”,面對大家的稱贊,金仕衛總說:“我是一名中共黨員,做的工作很平凡,我只是把我應該做的每一件事做實了、做好了、做精了”。
“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行業技術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這一項項榮譽的背后,不僅是金仕衛對水電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堅持,更是許許多多像他一樣的共產黨員長期扎根高原、甘于奉獻的集中縮影。
綠色環保,構建生態和諧美麗家園
瑪爾擋水電站位于被稱之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此,如何讓“綠色”基因貫穿項目建設全過程,便成了項目管理團隊需要攻克的又一難題。
為此,作為砂拌廠負責人的肖闖牽頭成立青年攻關小組,針對高海拔、低溫時間長、進度疊峰等難題,小組成員通宵達旦查閱有關資料,多方奔走咨詢行業專家,經過近百次試驗,他們創新提出砂石料加工“干+濕”組合生產工藝方案,順利保障了混凝土骨料的供應;在生產污水處理上使用了“特高濁預沉器+真空壓濾脫水+凈水器”的新型污水處理工藝,實現了生產污水的“零排放”;在揚塵處置上又布置了“負壓收塵+選粉”系統,有效降低了粉塵污染。最終,砂拌廠各項指標滿足地方環保部門的標準要求,實現了綠色環保高效運行。
在施工建設過程中,中國能建葛洲壩二公司項目管理團隊采取“邊施工、邊恢復”措施,對可修復區域進行整體施工,對不可修復區域進行改善;用麥克加筋墊苫蓋中轉料場和表土裸露區域7萬余平方米;安排專人對道路上廢渣進行清掃,購置2臺灑水車用于道路灑水降塵;員工生活營地安裝4臺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實現水資源的重復利用。
“我們參與建設的魚類增殖放流站和過魚設施,這兩項配套設施項目是有效減輕工程對水生生物資源影響的一項重要環保措施,對補充和恢復稀有生物資源、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項目技術部負責人辛璐說道。
三年來,項目部積極配合業主開展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在地方主管部門現場監督公證下,累計放流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擬鯰高原鰍、易危物種黃河裸裂尻魚苗等珍稀魚種數十萬尾,為加快黃河水生生物資源恢復、修復當地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做出了積極貢獻。
企地共建,共繪地區振興新篇章
2023年8月9日晚,受強降雨天氣影響,拉加鎮發生山洪災害,眾多房屋坍塌損毀,國道因泥石流造成臨時中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災害發生后,中國能建葛洲壩二公司項目管理團隊聞“汛”而動,第一時間組建起抗洪搶險黨員突擊隊,緊急調動反鏟裝載機、自卸車等大型設備奔赴一線抗洪救災,及時疏散人群、修理受損道路和民房、疏通堵塞河道以及捐贈救災物資,彰顯了央企的責任擔當。鑒于此次參與搶險救災的突出表現,項目部不僅獲得了業主、監理的肯定,還收到當地政府發來的感謝信。
“我們來到瑪爾擋,不單是建好水電站就行了,更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這不是一句漂亮的場面話,而中國能建葛洲壩建設者將行動實實在在地落到了實處。
當地藏族同胞趙以龍在項目部質環部工作,他感慨地說:“從小生活的拉加鎮,如今因瑪爾擋水電站而煥發生機。能在葛洲壩二公司工作,我感到無比自豪。”趙以龍的母親也對葛洲壩表示衷心感謝:“孩子在葛洲壩工作,我們很放心。他的收入有保障,學習成長也得到了領導的關心。”
項目部以“培訓+就業”特色幫扶模式,組織當地藏族同胞開展電工、焊工、鋼筋工、后勤服務等方面業務技能培訓500余人次,并為他們提供操作員、保潔員、門衛、司機等綜合服務方面就業崗位80多個,幫助增收累計近600萬元,切實增強了當地藏族同胞勤勞致富本領。
三年來,項目部積極主動與地方政府部門溝通聯系,數次參與走訪慰問、志愿服務等活動,積極響應當地農牧產品消費幫扶采購,并在解決當地居民供水、環衛垃圾處理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為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環境和生活狀況作出了積極貢獻,真正為當地群眾做了實事、辦了好事,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認可。項目部連續三年被當地政府評為“優秀企地共建單位”,并多次收到來自當地政府的表揚信及錦旗。
群山巍巍,高峽出平湖;蒼茫大地,黃河現明珠。2024年12月底,瑪爾擋水電站迎來全部機組投產發電這一歷史性時刻,回顧一路走過來的艱辛歷程,中國能建葛洲壩二公司建設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拼搏和努力,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水電報國”精神,在清潔能源建設的新征程上書寫了無愧于時代的壯美新篇章。